全球疫情下服裝行業如何自救?
全球疫情下服裝行業如何自救?
服裝業是新冠疫情重創的行業之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2月份服裝鞋帽品類零售總額同比減少30.9%。考慮到春節期間,人們普遍有添置新衣的習慣,所以消費降低的主要原因,只能在于疫情。事實上,疫情不只是影響買買買,對整個服裝產業鏈同樣是一場災難,落在了鏈條上的老板和工人頭上。廣東、浙江、福建等服飾商貿聚集地更是首當其沖。
01 疫情的蝴蝶效應
寶花是福建一民營針織廠的樣版工,廠里的成衣最終出口到歐美和日本。據她介紹,2月11日,工廠復工后第一個月,訂單和貨源基本充足,工人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經常加班到晚上10點后。最近加班稍微少了,清明節,廠里給他們放了兩天假,比往年多一天。
同樣在減少的還有工資。寶花說,她的工資包含計件工資、獎金、停工待料費、打卡費和加班補貼。停工待料費由原先的24元/天降至12元/天,打卡費從1.5元/小時降到了1元/小時,加班補貼從2.5元/小時下調到1.5元/小時。光這三項變動,工資就能比以前少小幾百。而在縣城,女工們的月工資通常在3000元上下。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關稅上漲,廠里的訂單從去年就開始減少,加上這幾年人力成本上升,廠里的效益持續低迷。“廠里原來的經理都不干跑越南去了。”寶花說。廠里陸陸續續在裁員,今年先后有20幾個后勤員工被裁,是這兩年最集中的一次。廣州的康樂村是個住著眾多廣漂族的城中村,聚集了數千家生產成衣的作坊。3月,這里的制衣作坊陸續復產,一眾商戶拿著小黑板在街邊招工、尋客戶。
石女士在這里經營了一家小作坊,廠里有10個工人,據她的經驗,2月~5月是旺季,但今年以來的訂單數量減少了不止一半。復工10天以來,她一直處于“前兩天缺人,這兩天缺單子”的處境。
東莞一家外貿時裝企業則發布公告,被迫停工停產,稱受國外疫情影響,新訂單不見增加,原生產訂單被客戶要求取消或暫停。停產之后,員工只能領到基本生活費,不得不陷入半失業狀態。同樣訂單出岔子的企業不在少數。疫情是不可抗力,取消、推遲訂單也能夠理解,但已到廠的原料、多變的航線、上漲的運費、被退回的貨物……背后的成本和風險依然壓倒了一些中小企業。
在鞋城晉江建廠的發成,原先替耐克、阿迪達斯、安踏、特步等品牌制作商標零部件,3~5月,他本該配合企業緊張籌備定于4月舉行的廣交會,后者被譽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國際貿易展會,可如今,他接觸的外貿服飾工廠都比較清閑。
運動服飾被視為服裝行業的“避風港”,但原定于今年7月舉行的2020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以及可以預見的諸多體育賽事都將受到影響,連龍頭企業的避風港也不能幸免。
需求少了,衣服賣不出去,為減少積壓庫存,投入生產線的新訂單也就少了。疫情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將影響從買買買一端傳導到生產線一端。海關總署數據顯示, 1-2月份,出口商品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紡織品、服裝、鞋靴等品類的出口減少幅度均超過18%,千萬家服裝企業身處其中。據國家統計局,2月份,全國失業率較上月有所上升,達到了6.2%。(按2018年勞動人口數量計算,約5千萬,相當于2個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去年2月,這個數字是5.3%,2019年全年的失業率達3.6%。
02 轉型式自救
裁員、降薪、停產歇業,這是服裝企業自救的初始三板斧。 出口走不通,轉內銷;線下賣不動,轉電商;訂單告罄,轉產做口罩防護服;這是疫情全球大流行當前,服裝企業極可能采用的自救選擇。江浙一帶是復工大潮的先行者。2月9日,復工的號角吹響,10天后,開往浙江的復工專列就發往多地接回工人,趕制亟待交付的訂單,其中不乏海外客戶。疫情當下,海外市場也自顧不暇。出海受阻轉內銷,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但尋找新的買手并不容易。
人們對服飾的報復性消費還未見顯露,國內市場的胃口就那么大,很難消化突然增加的外貿商品。在服裝越來越快銷的情況下,尋找對接渠道的時間所剩無幾。疫情期間,封城、居家防護、線下門店不開張,帶火了“宅經濟”,足不出戶, 云上消費,電商和直播也成為服裝老板們危機中抓住的稻草。
廣州番禺南村鎮聚集著眾多服裝工廠, 疫情導致門店無法營業,數萬件常規備貨積壓,資金回籠困難。2月中下旬,30多名服裝廠長抱團, 開啟電商直播來賣貨,20天建成一個直播基地。
戈諾伊服飾有限公司是自救團的一員,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的Jarry稱,因為疫情,線下渠道暫時走不通,做直播是公司的頭一次嘗試,也是被逼自救找到的一種方式。他們用兩天時間,把工廠展區改造成直播間。“效果挺好,有點出乎意料。 和去年同期相比,雖然今年少了線下門店,但銷量還有提升,大概在10%。”Jarry告訴南風窗,一起直播抱團的其他工廠也嘗到了甜頭。
服裝訂單銳減已難以力挽狂瀾,但醫療用品行業異軍突起,需求強勁,敏銳的老板嗅到了機會,開始“不務正業”地做口罩、產防護服,一些服裝企業也爭相轉產入局。“大廠自己投產做口罩,小廠合伙產口罩,買來口罩機,找政府審批,成品檢驗之后,政府征收走一部分,剩下的自己賣。”發成說,近來他接到了為口罩印制商標的訂單,他們中就有服裝廠轉產過來的。
據他了解,現在N95口罩仍然很稀缺,多數基本都是出口單,國外的客戶不太接受醫用外科口罩和普通防護口罩。
小閔在浙江湖州一家服裝企業做財務,正式復工前,這家工廠就已經投產口罩和防護服。服裝訂單大量取消,直接減少了她財務方面的工作量,去車間幫忙生產口罩,成了她的臨時新工作。除了無紡布、熔噴布漲價,要想買到原料還得靠“搶”。小閔記得,搶手時,供應商門前排起了一個車隊,付定金已經不能保證供貨了,得付全款下單。據工信部, 截至4月5日,一次性醫用防護服日產能達到150萬件以上,醫用N95口罩日產能超過340萬只。從公開報道看,目前速度最快的口罩生產速度來自廣州一家企業,聲稱一分鐘能產1000片(非N95)。
03 中小企業做前鋒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小企業是不可或缺的馬車夫。2018年,國務院會議上,劉鶴這樣總結中小企業的特征:
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換算成具體的數字,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共1807萬家,吸納就業人員23300.4萬人,相當于10個上海市的人口。2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表了對1435家中小企業的問卷調研,其中一項數據顯示,17.03%的企業,賬上現金余額可以維持3個月,能維持6個月及以上的只有9.27%。本場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基本已經不可能,這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判斷。
“對中小企業服裝行業來說,面對海外訂單萎縮的態勢,第二個季度估計也不會有好轉的跡象。”接受采訪時,珠江學者、廣東省粵商研究會會長申明浩判斷道。
面對現金流的壓力,中央和地方也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政和金融扶持,比如財政貼息、貸款、稅費減免、免征社保等。一些大型企業也減免了商戶租金,以緩沖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沖擊和壓力。
在金融貸款方面,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認為,可以動員銀行從寬從松發放貸款,比如依靠訂單、經營記錄等等,采用滴水灌溉的方式,貼緊企業的經營狀況,對中小企業實行小筆多貸。
服裝廠臨時轉產防疫物資,一方面是企業的眼光和正常選擇,但從長遠來看,更需要思慮的,是疫情過后大概率會出現的口罩產能過剩。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進入下半場,國外疫情卻仍在上半場掙扎,海外需求和出口仍有機會。但對中小企業來說,防疫物資的質量標準和認證仍是不小的門檻,適應的成本不可小覷。
3月31日,三部門發布公告,要求出口的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等5類產品必須取得國家藥品監管部門相關資質,符合進口國(地區)質量標準要求。
4月3日,寧波海關暫扣39萬個出口至美國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因其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產企業信息與貨物合格證生產企業信息不符。
4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將對醫用口罩等11類物品實施出口商品檢驗。
轉變適應更靈活是中小企業的優勢,但長期行為,還是應該在主業經營尋求轉型和突破。
“最根本的還是需要服裝企業開源節流,轉變生產模式和銷售渠道,通過線上與線下互動,快速清空庫存,保存和儲備更多的現金度過疫情帶來的沖擊,采取謹慎策略來降低成本。”申明浩說。“我一直都很強調企業要練內功,平時很少有這種時間,比如完善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做好質量檢測、加強技能培訓等等。”周林生認為,疫情期間可以成為企業自我調整和升級的時機。
04 產業優勢還在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9以來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增速放緩,擴張減弱、貿易壁壘不斷上升”評估全球經濟發展。
大背景下,服裝產業也不能幸免。服飾是時尚行業的重要一環,作為輕工業的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的服飾制造產業多位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近年來,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東南亞成為廉價勞動力的新大陸,逐漸擠壓國內的服裝生產,疊加中美貿易摩擦中的關稅加碼,價格競爭力有所減弱。“中國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實際上是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垂直分工中,得到了巨大的商業機會。但現在,美國喊出去全球化的口號,包括歐洲也提出再工業化,各國都在進行產業回流,在更集中的空間中布局產業鏈,全球化程度也沒有進一步深化。”申明浩分析道,“但是,從跨國公司產業投資的成本和收益來考慮,中國的全產業鏈配套在全球,都是找不到第二家的,綜合的生產成本還是最有競爭優勢的。”
今年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春季廣交會)將于6月中下旬舉辦,比原定日期推遲兩月,且將首次在網上舉行,將為參展企業設立10×24小時網上直播間,客商在線下單。
6月,全球的需求恐怕仍然很難從疫情中完全恢復元氣,但網上廣交會的嘗試仍可看做是一場預演和適應,為市場重生之后的常態化云交易做準備。疫情不會終結全球化,但會改變全球化,可以樂觀預見的是,產業鏈上的每一個奮斗者有足夠的韌性適應新變化,創造新優勢。
優勝劣汰被視為是市場的自然法則,殘酷得近乎沒有無情,但疫情讓我們進一步反思,或者說提供了另一個思路: 產業集聚和鏈條化,或許比轉移低端產業、升級高附加值產業更有韌勁,更不容易被取代。
不過,經濟和產業的韌性并不一定和全球化相矛盾,如果一國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重組制造業以應對突發危機,就不必以犧牲全球化,提高生產成本作為代價。全球供應鏈總是比一國的自給自足更堅韌,且更劃算。
這個道理早已寫在先人的典籍:一箭易折,十箭難斷;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產業如此,一國如此,全球亦然。
- 上一篇:全球服裝產業領袖峰會服裝展會延期至2020年7月舉辦 [2020-04-20]
- 下一篇:韓國機場免稅服裝店服裝大量積壓或破產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