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賞櫻季,漢服又成了社交媒體上最火的服裝!
2019-04-09 15:25:06 點擊:
又到了賞櫻季,漢服又成了社交媒體上最火的服裝之一。身穿漢服穿越櫻花大道的抖音用戶輕輕松松就能收獲幾十萬贊,越來越多人在微博或朋友圈曬出穿漢服的寫真。
杜玥幾年前就看過有人穿漢服,因為覺得好看又具備文化底蘊,她很快對這種漢民族傳統服飾充滿興趣,但她一直沒有勇氣買來穿穿看。直到最近,她發現漢服越來越火,穿的人多了,她終于也買了一件穿去賞櫻。
其實,漢服在現代社會進入大眾視野不過十幾年的時間。2003年11月22日,34歲的電力工人王樂天穿著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走上了鄭州街頭,并對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此舉是為了推廣漢服。從那以后,不少人都開始了解漢服、穿上漢服,加入漢服文化的復興。
根據B站博主@想大少的科普視頻,漢服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制(款式),唐制(唐代流行的服裝款式)、宋制、明制等。漢服與古裝不同,后者不一定存在于歷史上,是經過現代藝術加工后的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服裝,影樓裝和影視裝都屬于這個范疇。漢服則大多是根據出土文物中服裝的形制進行復原制作完成的。
從2003年到2019年,漢服復興首先從民間開始,再一步步逐漸獲得了官方的支持。許多“同袍”首先把漢服穿到了祭祀典禮、成人儀式等各個公開活動,再通過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向大眾普及漢服知識。2007年,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學生應在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上漢服樣式的中國式學位服,漢服首次進入全國兩會議案。2018年農歷三月初三,在黃帝誕辰之時,共青團中央發起首屆中國華服日活動,推動保護包括漢服的中華民族傳統服飾。
如今,杜玥穿漢服走在武漢街頭時,已經不會有太多路人對她投來異樣的眼光,這與王樂天在2003年引起圍觀的遭遇很不一樣。最近幾年,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河南云臺山等景區還推出過“穿漢服免門票”的活動,但即便如此,杜玥認為漢服還難以在最近幾年變得像和服在日本、韓服在韓國那樣普及。
漢服普及的障礙之一在于漢服復興運動僅開始了十幾年,漢服圈內部的形制考據工作仍在進行之中,許多人對漢服的形制、版型、制作、搭配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漢服貼吧就有人發帖表示,齊胸襦裙雖然曾是漢服女裝的主流款式之一,在繪畫、陶俑中出現過,但沒有相關出土文物,并且翻遍史料,“齊胸襦裙”一詞都沒有出現過,不應作為漢服款式。但之后又有人表示,“齊胸襦裙”的名稱雖是現代人發明的,但形制的確在出土的唐朝裙子中出現過,因此可以認為是漢服,只不過必須是“一片式”的,而且裙子中每一幅都裁成直角梯形。
漢服圈內還沒有一個足夠清晰的漢服標準,這為漢服的推廣增加了難度。
不難發現,許多“圈內人”都認為漢服需要嚴格遵循出土文物的形制,這類人自稱“形制黨”,也有人稱其為“古墓派”。在@中國華服日4月7日發布的中國華服日秀典相關微博評論區內,就有不少“形制黨”表示秀典中有不少服裝其實“漢元素時裝”或影樓裝。面對那些把漢服和其他服裝弄混的路人,或者那些在穿漢服時選擇披散頭發或腳踩球鞋等不遵循古制的搭配,不少“形制黨”會反應激烈,微博、豆瓣等網站就常有立場不同的兩派人馬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爭吵。
一方面來說,漢服需要有相對清晰的標準,否則會為公眾了解漢服增加難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嚴格地要求漢服遵循古制可能也會抬高路人了解漢服的門檻。
杜玥幾年前就看過有人穿漢服,因為覺得好看又具備文化底蘊,她很快對這種漢民族傳統服飾充滿興趣,但她一直沒有勇氣買來穿穿看。直到最近,她發現漢服越來越火,穿的人多了,她終于也買了一件穿去賞櫻。
其實,漢服在現代社會進入大眾視野不過十幾年的時間。2003年11月22日,34歲的電力工人王樂天穿著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走上了鄭州街頭,并對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此舉是為了推廣漢服。從那以后,不少人都開始了解漢服、穿上漢服,加入漢服文化的復興。
根據B站博主@想大少的科普視頻,漢服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制(款式),唐制(唐代流行的服裝款式)、宋制、明制等。漢服與古裝不同,后者不一定存在于歷史上,是經過現代藝術加工后的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服裝,影樓裝和影視裝都屬于這個范疇。漢服則大多是根據出土文物中服裝的形制進行復原制作完成的。
從2003年到2019年,漢服復興首先從民間開始,再一步步逐漸獲得了官方的支持。許多“同袍”首先把漢服穿到了祭祀典禮、成人儀式等各個公開活動,再通過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向大眾普及漢服知識。2007年,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學生應在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上漢服樣式的中國式學位服,漢服首次進入全國兩會議案。2018年農歷三月初三,在黃帝誕辰之時,共青團中央發起首屆中國華服日活動,推動保護包括漢服的中華民族傳統服飾。
如今,杜玥穿漢服走在武漢街頭時,已經不會有太多路人對她投來異樣的眼光,這與王樂天在2003年引起圍觀的遭遇很不一樣。最近幾年,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河南云臺山等景區還推出過“穿漢服免門票”的活動,但即便如此,杜玥認為漢服還難以在最近幾年變得像和服在日本、韓服在韓國那樣普及。
漢服普及的障礙之一在于漢服復興運動僅開始了十幾年,漢服圈內部的形制考據工作仍在進行之中,許多人對漢服的形制、版型、制作、搭配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漢服貼吧就有人發帖表示,齊胸襦裙雖然曾是漢服女裝的主流款式之一,在繪畫、陶俑中出現過,但沒有相關出土文物,并且翻遍史料,“齊胸襦裙”一詞都沒有出現過,不應作為漢服款式。但之后又有人表示,“齊胸襦裙”的名稱雖是現代人發明的,但形制的確在出土的唐朝裙子中出現過,因此可以認為是漢服,只不過必須是“一片式”的,而且裙子中每一幅都裁成直角梯形。
漢服圈內還沒有一個足夠清晰的漢服標準,這為漢服的推廣增加了難度。
不難發現,許多“圈內人”都認為漢服需要嚴格遵循出土文物的形制,這類人自稱“形制黨”,也有人稱其為“古墓派”。在@中國華服日4月7日發布的中國華服日秀典相關微博評論區內,就有不少“形制黨”表示秀典中有不少服裝其實“漢元素時裝”或影樓裝。面對那些把漢服和其他服裝弄混的路人,或者那些在穿漢服時選擇披散頭發或腳踩球鞋等不遵循古制的搭配,不少“形制黨”會反應激烈,微博、豆瓣等網站就常有立場不同的兩派人馬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爭吵。
一方面來說,漢服需要有相對清晰的標準,否則會為公眾了解漢服增加難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嚴格地要求漢服遵循古制可能也會抬高路人了解漢服的門檻。
- 上一篇:2019中國女裝設計大賽征集令 [2019-04-09]
- 下一篇:"五一"4天假期對同學聚會活動有什么利好呢? [2019-03-23]